金华装饰网获悉,近年来,婺城区紧扣“绿色转型,美丽富民”,培育引领美丽乡村升级,打造一村一风物,着力推进“生态景区全域化”,实现从“盆景”到“风景”的蝶变,加快发展美丽经济。
两山理论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美丽廊道
借力浙中生态廊道,加快推进生态廊道沿线精品村建设
先锋先行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乡贤示范作用
长效机制
坚持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理念
主要目标
到2019年,争创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创建省级示范乡镇3个,建设美丽乡村93个,其中:精品村(A级景区村庄)42个、秀美村46个,美丽宜居示范村5个,全域完成洁美家园创建,建成一批精品线、精品民宿和示范产业项目,努力实现全域美丽、全民幸福。
村容村貌更美化
开展洁美家园创建
以洁美城镇创建为抓手,广泛开展洁美家园创建行动,实施农村建筑外部装修统一化,“庭院、道路、河道、村庄”等点线面结合的综合保洁工作,全面清理整治各类环境卫生问题。2017年底前,集镇范围内已完成洁美家园创建任务;2018年6月底前,全面实现洁美家园目标。
细化垃圾长效管理
建立“党建+”工作方法提升垃圾分类质量,加强保洁员队伍建设,完善“二级四分”模式,提高垃圾分类处理质量和效果,探索可回收垃圾网点设置,加强资源化、减量化的效果。
提升运行管理水平
建立“五位一体”运维管理体系,确保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长效运行;通过改造保留使用的老终端、增加湿地、优化工艺等方式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终端提升改造,提高终端出水水质。
提升科学管养水平
完善溪沟渠塘治理等小微水体长效管护机制,因地制宜同步推进护堤绿化、湿地景观、水面架设水生浮岛景观、生态洗衣房建设;全面开展河湖库塘清淤工作,2017年,完成清淤137万方,2018年,完成清淤115万方。
开展廊道沿线村建设
依托生态廊道现有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产业特色等优势,以生态自然为原则,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建设主题,因地制宜开展6条生态廊道精品线全域美丽乡村建设。
加快美丽城防建设
实施堤防改造工程,对全区9条河道共55.83公里堤防进行达标及提档改造,建成集防洪、景观、休闲于一体的堤防工程。2018年,启动武义江、桐溪、漪溪堤防达标改造工程,完成白沙溪堤防提档改造工程,达标、提档改造堤防16.72公里。
沿线村庄更添彩
加快美丽公路建设
开展精品线上美丽公路建设,全面实施路面修复,提档改造交通设施,优化道路两侧景观,美化入镇入村口。2018年,完成S313金兰线5公里、金安公路3公里、蒋下线6公里等7条美丽公路建设。
加快美丽绿道建设
整合资源,做好绿化、造景、治水的文章,高标准、高品位构建富有婺城特色的绿道网,2018年底,建成金安公路沿梅溪流域绿道、项村十里桂花长廊绿道、白门线沿线绿道共15公里。
下乡脱贫更完善
2017年,婺城区安排第一期落户蒋堂镇移民新村131户。目前,全区在乾西、汤溪、琅琊、长山建成移民安置点5个。截至目前,已完成异地搬迁705户1656人。
自2001年7月正式启动下山脱贫工程,婺城区遵循“自觉自愿、自力更生、政策引导、政府扶持”原则,先后建设了琅琊、汤溪、长山、乾西、汤溪南门、上邵蒋堂六个移民新村,已实施下山移民10461人,其中整村搬迁共33个村(包括自然村)9399人,在城区有相对固定职业和较稳定收入的山区农民其它户安置到乾西移民小康村的有297户1062人。
乡村文化更丰富
打造文化礼堂经济圈
深入探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新型美丽乡村发展模式,成功打造安地——箬阳南山休闲区、琅琊——沙畈红色文化线、莘畈——塔石民俗风情游“文化礼堂经济”产业链,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覆盖农村人口63.8%。
开展德育实践新模式
截至目前,全区文化礼堂德育基地已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产值近6000万元,清明节、中秋节、周末等节假日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游同比增长了300%以上;仅在婺城农村文化礼堂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区内外学校(含高校)已近百所,人次已超过20余万,65%以上的农村文化礼堂被省市区各级命名为“德育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高校思政实践基地”。(文章摘自婺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