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装潢垃圾已经成为城市公害,而自己又从事资源再生行业,如果能将装潢垃圾变废为宝,一定前途无限。”昨天上午,楼华俊正在和科研团队进行炭火实验。
楼华俊
50岁再创业让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楼华俊是个农民,和许多同龄义乌人一样,他经过商,办过企业,50岁时办了一家再生资源利用企业,主要处理建筑垃圾,将其变废为宝。
义务装修网了解到,义乌是个商贸城市,店面、经营场所不断更新换代,装修后产生的垃圾量特别大。同时,据估算,每幢新建高层建筑使用前最少要产生100吨装潢垃圾,按每年至少10幢高层建筑计算,保守估计,也将产生1000吨装潢垃圾。
“前几年,我经常看到有人偷倒装潢垃圾,破坏环境,报纸、电视上也常有报道。”楼华俊说,装潢垃圾越来越多,消纳场根本消化不了。因为装潢垃圾中夹杂着各种各样的硬塑料、软塑料、金属垃圾、油漆等杂物,常规方法无法把这些物品分选出来,也就没办法将其进行再生利用,只能运到消纳场进行填埋。
能不能对装潢垃圾进行再生利用呢?楼华俊立即对此进行深入调查。据统计,相比发达国家平均90%以上的资源化率,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不到5%。目前国内处理建筑垃圾的方法,主要以露天堆放或填埋为主。这种传统的建筑垃圾处理方法,不仅占用土地、影响市容和环境,还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据建筑行业公认的数据显示,每产生1万吨建筑垃圾,至少需要1亩土地堆放。
义乌市城管委针对难题,积极探索工作方法,在分类上动脑子,寻出路,认为就地资源化利用是首选,然而装潢垃圾的再生利用却一直是个难题。据义务装修网了解,楼华俊办的东耀再生资源利用公司,主要就是回收建筑垃圾等进行再生利用。可是,对于装潢垃圾,却没有办法。装潢垃圾无所不包,硬塑料、软塑料、金属垃圾(包括铜、铁、铝等)、橡胶类、油漆类等各种垃圾都有,像床垫、家具、沙发等也很常见,无法用简单的分拣设备将它们分拣出来。
当然,现在市场上也有装潢垃圾处理设备销售,可是价格非常高,一套设备动辄上千万元、几千万元,而且效果也不够理想,毕竟现在大家都在摸索过程中。
楼华俊决定再创业,用科技消灭装潢垃圾,将其重新再利用。而这一研究,就是三年。
三年造出一套适合城市的分选设备
建筑装潢垃圾之所以难处理,主要原因是缺乏专用设备,将建筑垃圾中的大石块与轻塑料分离开。义务装修网了解到,对于塑料物,以前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填埋或焚烧,害处是塑料无法降解,焚烧则会产生二噁英等有毒气体,造成二次污染。如果能将塑料分拣出来,就可以做成塑料粒子,进行再生利用。
根据塑料物的特性,楼华俊想到了利用高压静电的方法,在原来建筑垃圾分拣设备的基础上,安装一套新的设备,就可以将塑料物单独分拣出来。
塑料只是装潢垃圾的一部分,装潢垃圾中还有木头、骨头、石头、金属、砖头、破布料等多种垃圾。楼华俊就采取类似的方法,在分选线上安装一套套相对应的分拣设备。
楼华俊演示了整个装潢垃圾的分选流程。装潢垃圾运进大料仓库后,大件的垃圾先由人工分选,然后将垃圾放上一条宽大的传输带,进入整个分选系统。首先,剪刀破碎环节对垃圾进行破碎,再进行金属磁性分选,像铁钉等能被吸铁石吸起来。再进行一轮破碎,破碎后通过一个圆形的大筛子,分选出建筑物垃圾和可燃物垃圾。建筑物垃圾经过粉碎加工、振动筛分选后,有用的部分可用于制成水泥砖。可燃物垃圾经过粉碎加工,分别经过高压静电分选和红外线分选,分选出塑料物、木头骨料、破布料及不可利用物等。木头分拣出来后,可当做发电机的燃料;石头、砖头类可以制成水泥砖……整个流程下来,大约有15%的装潢垃圾是不能回收利用的,它们就被压缩打包,运往填埋场或焚烧场处理。
据义务装修网了解,整套分选系统大多是由原先的旧机器旧设备,根据不同的需求重新整合在一起,占地面积相当于一个大车间,有的机器高达二层楼。为了做好并完善这套机器,楼华俊花了数百万元,用了整整三年时间。
几年来,楼华俊不断往浙江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跑,向专家教授请教问题。这个年过五旬还像学生一样,一心扑在发明上的企业主很快赢得了教授的支持,几位专家同意和他一起科研攻关。浙工大还和义乌市东耀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成立了联合研发中心。在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后,终于发明了“近红外线颜色识别分选生产线”,目前这项发明已经申请了多项国家专利。由楼华俊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竹木类用机器人光谱识别分选”也已在申请国家专利中。
为解决装潢垃圾围城之困,义乌市城管委根据该市镇街消纳场分布情况,开展座谈协调,最终选择由东耀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位于福田街道宗宅村的沙厂作为装潢垃圾资源化处置厂进行试点。
“现在,这套设备能够日均处理拆房垃圾、装潢垃圾800至1000吨,累计已处理拆房垃圾60万吨、装潢垃圾2万吨。”楼华俊说,如果要使用这套设备,需要建立封闭厂房,按照各地的建筑装潢垃圾处理量设置生产线规模,而且厂房内还要实现水雾除尘。“我的希望就是能够将这套设备尽快在全国铺开,让更多的城市装潢垃圾变废为宝。”